首页 - 员工动态 - 正文

社会工作系师生暑期赴香港浸会大学学术交流

创建时间:  2015-09-02  樊杰   浏览次数:   返回

7月28日至8月3日,公司社会工作系陈彩霞、阳方老师与社区学院徐磊老师,携17名14级MSW员工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术交流。交流内容涉及专家讲座、机构探访、历奇体验、黑暗对话等活动。同时,公司师生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60位本科及研究生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相聚一堂,互相交流、共同成长。
一、初到浸大
在浸会大学员工助理的引导下,4所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参加了校方举办的欢迎仪式,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吴日岚教授与苏细清老师作了致辞。从中我们聆听到浸会大学卓越、创新、培育全人的治学理念;见识到浸大社会工作系学科建构与专业历程;更感受到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几十年的经验沉淀。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两地员工畅所欲言,对于此次活动充满期待。
 
二、讲座体会
主办方组织了内容丰富的讲座,主题包含家庭照顾与精神健康、香港社会工作与贫困问题、香港青少年工作。浸大社工系客座教授陈启芳博士介绍了精神康复研究的历史沿袭,分析了不同类型精神康复案例及其成因,并指出家庭环境中家人的高情感表达容易导致康复者复发。因此通过社会工作方法改善家庭与康复者关系,有助降低患者复发几率,减轻家庭成员的压力。而资深社工李大成先生以影像呈现的形式,展示出香港鲜为人知的一面——贫富悬殊、教育世袭、福利真空、劏房。同学们唏嘘之时,也在思考本土语境下,城市化衍生问题的处遇模式。苏细清老师讲述了香港青少年工作与服务模式,在不同理论模式的对比分析下,以全人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。指出"问题青年的问题才是问题",并且香港青少年服务对不同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。
 
三、机构探访
香港的NGO、NPO数量众多,发展日臻成熟。同学们在交流活动期间参观了利民会、妇女劳工协会、协青社等机构。领略不同机构专业化的服务过程,体会香港机构服务对于内地社工机构发展的借鉴意义。利民会以社区照顾理论模式为基础,推广复元理念、凝聚社会资本、不断完善机构建设,从而推动社区精神健康的发展。新翠实业社中精神康复者失业后的重返机制,更让同学们体会到香港社会组织服务的细致程度。参观香港妇女劳工协会,同学们看到了社会组织代表弱势群体争取权益。同时,协会下设的女工合作社对于生产经营的探索也获得了探访老师认可。协青会主要是为边缘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的危机介入服务。为深夜流连在街头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的休憩环境;协助无法运用自己能力处理危机事件的青少年摆脱困境;协助青少年陈述自己的需求,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度阶段的困难及挫折。
 
四、体验活动
此次交流学习中,同学们最期待的莫过于历奇体验、黑暗对话和生命历情三项体验活动。进驻突破青年村,参加一天历奇为本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。抓杆游戏中,同学们从高空纵身一跃,克服了内心的恐惧,迈出了勇敢的一步。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与支持也增强了大伙的团队凝聚力。在黑暗对话体验馆中,同学们在无光的环境下由盲人引导,进入了鸟语花香的公园、穿过了纷繁嘈杂的街头、领略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。走完全程,大家在同理到盲人生活不易的同时,更对这类群体的在黑暗环境中所展示的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生命历情体验活动中,同学们经历了人生起步点、成长的抉择、时光隧道和安息地环节。许多的"飞来横祸"让同学们错愕并感到难以接受之外,也使得同学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生命历程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受。
五、感悟与反思
社会工作专业在内地仍处于起步阶段,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,在专业发展与服务设计有成熟的经验。香港社工对于专业工作的委身、服务对象所接受的各类服务、服务机构工作体系的建构等,这些使得同学们在此次交流的专业学习上受益匪浅。整合理论学习、机构探访、体验式活动和训练为一体的交流活动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,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回来慢慢消化,转化成操作技能,默会到实际工作中。但是,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,香港社会工作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,仍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尝试。最后,由衷感谢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全程协助、感谢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鼎力支持、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倾情参与。(武安柯)
 

上一条:耿敬、彭善民应邀赴德国学术交流

下一条:计迎春教授受邀参加美国人口学年会

太阳集团tcy8722
首页 - 员工动态 - 正文

社会工作系师生暑期赴香港浸会大学学术交流

创建时间:  2015-09-02  樊杰   浏览次数:   返回

7月28日至8月3日,公司社会工作系陈彩霞、阳方老师与社区学院徐磊老师,携17名14级MSW员工赴香港浸会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术交流。交流内容涉及专家讲座、机构探访、历奇体验、黑暗对话等活动。同时,公司师生与来自华南师范大学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60位本科及研究生院的老师和同学们相聚一堂,互相交流、共同成长。
一、初到浸大
在浸会大学员工助理的引导下,4所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参加了校方举办的欢迎仪式,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吴日岚教授与苏细清老师作了致辞。从中我们聆听到浸会大学卓越、创新、培育全人的治学理念;见识到浸大社会工作系学科建构与专业历程;更感受到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几十年的经验沉淀。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两地员工畅所欲言,对于此次活动充满期待。
 
二、讲座体会
主办方组织了内容丰富的讲座,主题包含家庭照顾与精神健康、香港社会工作与贫困问题、香港青少年工作。浸大社工系客座教授陈启芳博士介绍了精神康复研究的历史沿袭,分析了不同类型精神康复案例及其成因,并指出家庭环境中家人的高情感表达容易导致康复者复发。因此通过社会工作方法改善家庭与康复者关系,有助降低患者复发几率,减轻家庭成员的压力。而资深社工李大成先生以影像呈现的形式,展示出香港鲜为人知的一面——贫富悬殊、教育世袭、福利真空、劏房。同学们唏嘘之时,也在思考本土语境下,城市化衍生问题的处遇模式。苏细清老师讲述了香港青少年工作与服务模式,在不同理论模式的对比分析下,以全人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。指出"问题青年的问题才是问题",并且香港青少年服务对不同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规定。
 
三、机构探访
香港的NGO、NPO数量众多,发展日臻成熟。同学们在交流活动期间参观了利民会、妇女劳工协会、协青社等机构。领略不同机构专业化的服务过程,体会香港机构服务对于内地社工机构发展的借鉴意义。利民会以社区照顾理论模式为基础,推广复元理念、凝聚社会资本、不断完善机构建设,从而推动社区精神健康的发展。新翠实业社中精神康复者失业后的重返机制,更让同学们体会到香港社会组织服务的细致程度。参观香港妇女劳工协会,同学们看到了社会组织代表弱势群体争取权益。同时,协会下设的女工合作社对于生产经营的探索也获得了探访老师认可。协青会主要是为边缘青少年提供一站式的危机介入服务。为深夜流连在街头的青少年提供安全的休憩环境;协助无法运用自己能力处理危机事件的青少年摆脱困境;协助青少年陈述自己的需求,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度阶段的困难及挫折。
 
四、体验活动
此次交流学习中,同学们最期待的莫过于历奇体验、黑暗对话和生命历情三项体验活动。进驻突破青年村,参加一天历奇为本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。抓杆游戏中,同学们从高空纵身一跃,克服了内心的恐惧,迈出了勇敢的一步。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与支持也增强了大伙的团队凝聚力。在黑暗对话体验馆中,同学们在无光的环境下由盲人引导,进入了鸟语花香的公园、穿过了纷繁嘈杂的街头、领略了维多利亚港的景致。走完全程,大家在同理到盲人生活不易的同时,更对这类群体的在黑暗环境中所展示的能力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生命历情体验活动中,同学们经历了人生起步点、成长的抉择、时光隧道和安息地环节。许多的"飞来横祸"让同学们错愕并感到难以接受之外,也使得同学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生命历程有了更多的理解与感受。
五、感悟与反思
社会工作专业在内地仍处于起步阶段,而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,在专业发展与服务设计有成熟的经验。香港社工对于专业工作的委身、服务对象所接受的各类服务、服务机构工作体系的建构等,这些使得同学们在此次交流的专业学习上受益匪浅。整合理论学习、机构探访、体验式活动和训练为一体的交流活动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,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回来慢慢消化,转化成操作技能,默会到实际工作中。但是,受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,香港社会工作成功的经验与模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,仍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尝试。最后,由衷感谢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全程协助、感谢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鼎力支持、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倾情参与。(武安柯)
 

上一条:耿敬、彭善民应邀赴德国学术交流

下一条:计迎春教授受邀参加美国人口学年会